有关耕种的主题班会?小学劳动教育主题班会讲话稿1 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刚刚我们一起欢度了“五一”国际劳动节,同学们,你们知道“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来源吗? “五一”国际劳动节起源于美国。1886年5月1日,美国工人举行了大罢工,要求改善劳动条件,实行每天八小时工作制。工人们团结战斗,夺得了罢工的胜利。那么,有关耕种的主题班会?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如果说干旱是缺水缺电的是"天灾",那么比"天灾"更严重的则是"人祸"。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节水节电节粮主题班会发言稿 ,供大家参考。
节水节电节粮主题班会发言稿 篇1
同学们:
我们知道,人不可缺少水,如果没有了水,动物和人都无法生存。没有了水就没有了生命,没有了水,地球就是一片死寂。
大家知道,地球上的面积被水覆盖,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么大的水量中可被人类利用的淡水总量只占地球上总水量的十万分之三,占淡水总蓄量的0.34%。目前,世界上已有超过一半的陆地面积,遍及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缺水,二十亿人饮水困难。而人类正以每15年增加1倍的淡水需求消耗着水资源。到目前为止,人类淡水消费量已占全世界可用淡水的54%。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人均水量不足24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量的四分之一,居世界第110位,我国水资源总量中,可用水储量只有1.1万亿立方米,而目前用水量已达5600亿立方米,城市每年缺水60亿立方米,全国668个城市中有400多个供水不足,其中108个严重缺水。因缺水每年造成工业损失2300多亿元。
如果我们不节约用水,后果就会不堪设想。所以相对于不断发展的工农业生产和不断增长得人口,供我们使用的水是非常有限的,所以节约用水势在必行。
活动目标:
1、深入了解“三爱三节”的内涵。
2、教导学生实践“三爱三节”。
3、通过主题班会,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三爱三节”融入学习生活。
活动重点:
1、明确“三爱三节”的目的与意义。
2、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使“三爱三节”融入学习生活。
活动准备:
1、班干部负责黑板装饰,体现“三爱三节”主题。
2、通知学生收集节水、节粮、节电小技巧。
3、将班级分成小组,选出发言人,便于汇总意见。
活动过程:
一、序言
探讨作为祖国儿女如何表达对祖国的爱,通过“三爱三节”主题班会,学习如何爱祖国、爱劳动、爱学习,同时节约用水、用电、粮食,为建设美丽家园做出贡献。
二、“三爱三节”环节
1、分享对“三爱三节”的理解。
学习是持续的过程,如同农民耕种,需要汗水与时间的积累,才能收获。
2、分享个人表现。
劳动是创造价值的途径,通过分享劳动经验,加深对“三爱三节”的认识。
3、讨论节约行为。
分享日常中的浪费现象,并提出节约用水、用电、粮食的措施。
三、总结
强调“三爱三节”对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从现在做起,勤奋学习,丰富知识,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爱三节”是长期践行的主题,需要行动而非空谈。让我们共同努力,成为文明的使者,为实现共同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珍惜粮食主题班会
珍惜粮食主题班会1
“民以食为天”,粮食作为人们生活的主要生命资源对于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地球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粮食已成为人世界共同产注的重大问题。对于当今这些“饭来伸手,吃来张口”的多数独生子女来说,培养他们珍惜粮食、节约粮食的意识和习惯具有重大的意义。
3月10日,我校所有班级召开了以“珍惜粮食”为主题的班会,在班会课上,教师向学生介绍粮食是如何生产的,粮食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等等。通过活动,学生反思了自己对待粮食的态度及爱吃粮食的习惯,从而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认识到粮食与我们的生存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来之不易,懂得要从小爱惜粮食,做到爱惜劳动果实、养成物尽其用,不浪费,勤俭节约的好品质。活动的效果不错。在活动尾声,学生们给出了自己对于节约粮食,珍惜粮食的一些建议:
1、珍惜粮食,适量定餐,避免剩餐,减少浪费。
2、不攀比,以节约为荣,浪费为耻。
3、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饭剩菜。
4、看到浪费现象勇敢地起来制止,尽力减少浪费。
5、做节约宣传员,向家人,亲戚,朋友宣传浪费的可怕后果。
6、不偏食,不挑食。
此次班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具有一定的意义。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幼儿园大班《植树造林》健康教案(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幼儿园大班《植树造林》健康教案篇1
活动设计背景
现在我们有些孩子生活无忧无虑,社会环境意识淡泊,在公共场所乱摘花草,攀登拆枝现象突出,为了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所以对幼儿进行认识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是一件不可怠慢的事。为了让幼儿了解到树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知道植树造林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基于这种思想,我为孩子们设计了本堂社会环保课《植树造林》。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树木对人类和动物的重要性,了解绿化的好处,初步产生环保意识。
2、激发幼儿热爱和亲近大自然的情感。
3、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4、通过调查、观察、体验、合作探究等活动,锻炼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5、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听一听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判断能力作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活动缘起】
周一早餐过后,转到教室,看到一些“没完没了”的馒头,或塞于抽屉,或弃于垃圾桶,表达着无声的抗议。馒头虽小,道理很深。乱丢饭菜、浪费粮食的现象在当下中小学校已是司空见惯,长此以往,积非成是,孩子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又将何去何从?
【活动目的】
1.了解馒头知识,体会馒头来之不易,在日常生活中落实不丢馒头、不倒饭菜的好行为。
2.培养学生分辨能力,养成珍惜粮食、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3.结合《弟子规》,熏修感恩劳动、感恩父母的好德性。
【活动准备】
1.学生课前知识准备:馒头是怎样“炼”成的。
2.材料:“馒头的营养及作用”
3.文章:《餐桌上的浪费》、《暴殄天物,罪莫大焉》
班会主持:班主任、班长、杜守兰、杨学琴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学生齐读《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师:古人云:身披一缕,当思织女之劳;日食这餐,每念农夫之苦。如果没有粮食,人类将无法生存。如果没有粮食,中国何谈发展。(出示垃圾桶里捡到的馒头)馒头,普普通通的一种食物;吃馒头,简简单单的一顿早餐;丢馒头,轻轻松松的一个动作。可是,当这一幕在每一天,在每一所小学不断上演时,同学们,你以为丢掉的仅仅是一个馒头吗?出示课题:馒头,馒头!
第一环节发放“问卷”,调查早餐状况
问题一:早餐你吃了几个馒头?()A.经常吃两个B.经常吃一个左右C.经常吃不到半个或基本不吃
问题二:对于吃剩的馒头,你的处理方式是什么?()A放着,等饿了再吃B吃不完随手扔掉
搜集并整理数据。
以上就是有关耕种的主题班会的全部内容,3月10日,我校所有班级召开了以“珍惜粮食”为主题的班会,在班会课上,教师向学生介绍粮食是如何生产的,粮食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等等。通过活动,学生反思了自己对待粮食的态度及爱吃粮食的习惯,从而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认识到粮食与我们的生存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来之不易,懂得要从小爱惜粮食,做到爱惜劳动果实、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