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攀比的班会?5. 小组讨论发表观后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攀比之风的危害。此环节让学生说说身边是否也发生过类似于小品中的事情,让他们从内心深处去认识攀比及其危害。最后教师结合时下热议的,由攀比引起一些不良后果,如:助长虚荣心、铺张浪费、分散学习精力等等,以此唤起学生告别攀比的意识,为下一环节做准备。那么,关于攀比的班会?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攀比心理在青少年中颇为常见,尤其在高一学生群体中,这种心理尤为突出。他们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渴望标新立异,凸显自我价值。然而,这种心理往往通过穿戴名牌衣物、首饰等方式表现出来,无形中助长了攀比之风。这种风气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还可能导致学习分心,增加家庭经济负担。
为了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攀比心理,班会课上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首先,播放了一些展示攀比现象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攀比的危害。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进一步理解攀比心理的本质。
接着,主持人详细解释了攀比心理的含义,让学生从科学的角度全面了解这种心理。通过这一环节,学生不仅能够认识到攀比心理的危害,还能够学会如何避免这种心理。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攀比心理的认识,班会课上还安排了自由发言环节。学生们分享了生活中遇到的攀比现象,如衣食住行等方面。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使他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攀比心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随后,学生们观看了一个小品《那些攀比》,从中看到了各种攀比场景及其带来的危害。这个环节不仅让学生从熟悉的人身上看到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还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通过观看小品,学生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攀比的危害。
在学生之间出现攀比现象时,教师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首先,教师应与那些爱攀比的学生进行个别谈话,深入了解他们攀比的原因,并通过对话帮助他们认识到盲目攀比的负面影响,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此外,教师还应与爱攀比学生的家长保持密切沟通,争取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家长的配合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教师可以向家长介绍一些有效的反攀比策略,如反攀比法、改变攀比兴奋点法、把攀比变成动力法、今天与昨天对比法等,帮助家长一起引导孩子。
在班级层面上,教师可以组织一次主题班会,围绕攀比现象展开讨论,让学生们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悟,从而共同认识到攀比的危害。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增强班级凝聚力,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教师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发展,而不是盲目追求与他人相同的东西。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表扬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减少攀比心理。
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机会,如课堂讨论、团队合作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让他们学会欣赏他人的长处,从而减少攀比心理。通过这些方法,教师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建议方法】
教育孩子不攀比、不乱花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①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通过家庭教育和榜样引导,让孩子明白消费的意义和目的,教育他们理性消费,避免盲目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②让孩子懂得规划:教育孩子懂得规划,让孩子了解到规划对于未来的重要性。让孩子知道规划的好处,可以让他们在面对金钱时更加理性。
建立储蓄观念:教育孩子储蓄是非常重要的,让他们知道理财不是一种消费,而是一种积累和储蓄的行为,懂得储蓄可以让他们在未来遇到意外情况时有所准备,同时也能让他们更好地规划未来。
③给孩子制定消费计划:在孩子有一定的消费能力时,给他们制定一个可行的消费计划,让孩子明确自己的消费预算,避免盲目消费。
④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教育孩子理财知识,让他们懂得如何理智地使用金钱,培养他们的理财能力,提高他们的财务素养。
⑤强化自身榜样的力量:家长可以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来教育孩子,让孩子从小就接受正确的消费观念。家长在平时的生活中也要克制自己的消费欲望,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榜样。
【案例说明】
案例一:有一个高一的学生,因为想买iphone而向父母要钱,但是父母不同意,他就偷偷卖掉了自己的书包和衣服。后来被老师发现了,老师和家长一起对他进行了教育,让他明白金钱不是万能的,攀比只会让自己失去更多。
1、老师应该在班级中公开组织班会,以正大光明的方式矫正风气。在班会上,老师应明确表达对攀比风气的批评,并在班级中树立正确的风气。重要的是,学生不应在物质上攀比,而应在品德修养上进行比较——要比谁更有德行。
2、老师应明确告知家长,班级不鼓励物质上的攀比。有些家长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就鼓励孩子进行比较。班级应倡导根据家庭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消费,尽量勤俭节约。
3、制定明确的消费标准。例如,某些学校规定学生穿着的衣服、鞋子价格不得超过一定数额,并且禁止学生携带手机。一旦规定制定,就要严格执行,对违反规定的同学应立即进行调整。这样,班级的学习风气可以迅速转变。
4、学生风气的端正,家长也应承担一定的责任。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攀比的行为,应有意控制,这样也能帮助孩子迅速调整,避免陷入攀比的状态。然而,攀比风气的根源往往在于家长。
5、家长常常认为孩子在各方面都不能比别人差,这种心理会促使孩子之间产生攀比行为。因此,要整治攀比之风,除了在学校制定班规之外,还需要家长意识到自身的问题。
6、家长的行为榜样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老师可以通过班级群向家长宣传正面的风气和学校提倡的行为准则,让他们明白注重面子不应超过一定的限度。
一、积极的自我暗示
积极的自我暗示能够加强自我肯定,提升心理承受能力,是建立良好心理防御机制的重要手段。美国的一位失意青年亨利因为长相丑陋、身材矮小、一事无成而自卑。由于朋友的原因让他误会自己是拿破仑的孙子。从此,亨利不再因为个子矮小而自卑,因为它的爷爷拿破仑虽然个子矮小但是曾经横扫欧洲。因此他不断地努力,虽然经历和无数艰难,但是他都坚定地认为“我能行,因为我是拿破仑的孙子。”数年后,他终于获得了成功,成为一家公司的董事长,但是当他派人去调查自己的身世时才发现自己和拿破仑半点关系都没有。而此时他已经不再自卑,他说这件事已经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当你相信时,他就是真的。”由此可见,积极的自我暗示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心理和态度,改善自己消极的思维模式。而教师则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和学生一起经常做自我暗示的游戏,从而提高学生抵抗攀比心理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抛开“以己之短较人之长”的心理
中学生之所以在社会攀比之风中出现“虚荣”“嫉妒”和“自卑”就是因为常常用自己的劣势来和别人的长处相比。教师可以采用班会活动“找优点”“赞美别人”等来肯定学生的优点,提升学生自信。例如别人家有钱,能用上苹果手机,自己家没钱买不起高端手机,但是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买上更好的手机。
以上就是关于攀比的班会的全部内容,1、老师正大光明在班级中组织矫正风气的班会。在班会上,明确表明老师对于攀比风气的批评,在班上树立正确的风气。一个人重要的不是物质上的攀比,而是品德修养上的攀比,要比就比谁更有德。2、明确告诉家长,班上不提倡物质攀比。有些家长可能存在比较之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